灵堂贡品

灵堂贡品

传统的灵堂贡品是按照人的日常食用品来准备的。比如要有主食、副食、水果、酒、茶等等。

米饭是传统灵堂贡品最常见的食物,又叫“倒头饭”。“倒头”是躺倒的意思,是“死”的另一种说法。倒头饭有很多种。一种是一碗半生半熟的米饭,上面再插双筷子。也有的是做成稀汤饭,下葬时再盛到碗里随遗体一起下葬。还有的地方是用一个小罐子,里面装上撕碎的馒头,上面盖上一块圆形的烙饼,中间插上一颗短短的高粱杆,杆上面有烤熟的面团。

倒头饭的处理各个地方也大不相同。有些地方,倒头饭要在下葬后贡在坟前,有的是下葬前撒掉,有的是作为随葬品。不同的操作,寓意也不相同。

除了倒头饭之外,其他食品都是可以食用的。

在不同的地区,食品也不相同。比如,在从山东,经河南到山西陕西一带,人们以面食为主,所以灵堂上要贡面花。也就是用面蒸的花式馒头。

其他地区,也会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贡品。但食品选择是有禁忌的,多数地区是忌双数。

酒与茶也常用做贡品。一般为男性逝者贡酒,为女性逝者贡茶。

在贡酒与茶时,通常要准备三只杯,一杯敬天,一杯敬地,一杯敬逝者。

灵位牌

灵位牌

灵位牌是“神灵之位”的简称,灵堂上的灵位牌就是逝者的象征物。

灵位牌原为儒教所用,到了宋代,佛教禅宗采用牌位为死者及生者用。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城市居民使用牌位祭奠的越来越少,一般都摆放或悬挂逝者的照片作为祭奠对象。

传统灵位牌是用木板制成的,摆放在供桌中后部。灵位牌也称灵位、灵牌、灵位牌等。在传统文化中,灵位牌也称作“重” (音虫),立牌位也称为“设重”。民间认为,不立灵位,死者魂不守舍。后人用灵位牌代替死者的灵魂。所以,在灵堂中,灵位牌是不可缺少的。

灵位牌与祖宗神位的象征意义是相似的,但二者也有区别。灵位牌用于灵堂之上,而祖先牌位则安放在祠堂里。在古代,当葬礼完成后,灵位牌要从墓地带回家,称为“返主”。经过一系列仪式,灵位牌才转变成为神主牌,才能在祠堂中供奉。

传统上,有遗体的灵堂中,要在第二天下午或晚上的大殓仪式以后,经过一个复杂的“点主”仪式才能竖立灵位牌。而没有遗体的灵堂,在设立灵堂的时候就要放置灵位牌。

设置灵堂

灵堂是“灵魂暂居之所”的意思。是人们表达对逝者怀念之情的场所。灵堂有两种,一种是有遗体灵堂,另一种是无遗体灵堂

一、灵堂用品

旧时候,灵堂用品并不多。只有油灯、香炉、灵位牌三样。现代又发展出了奠字挂布、花圈等等。

1.香炉与香

香炉本是上香用的。但国人有香火相传的说法,因此人们又赋予了香炉更多的意义。

葬礼、祭祀用香又称信香,即“报信的香”。香是从南亚地区传入中国的。在葬礼中燃香的意义就是建立信息通道,以便与神灵沟通。

2.灯与烛

灯是起照明作用的。按照传统的说法,是怕逝者的灵魂找不到家。其实也有怕活人晚上害怕的意思。这是灯最基本的含义,也是唯一的含义。

在古代,灯分为油灯和烛灯两大类。油灯就是一个灯碗或灯盘,将灯芯直接放在油里。而烛灯是在圆盘的中央有一个长钉形的灯柱,灯柱浸在油里,灯芯穿过灯柱,在柱头点燃。如图所示。

中国古代的腊是用动物油脂加工而成的。现代用的石蜡并不是中国的产物,据说是五千多年前由埃及人发明的。

与逝者相关的祭日:

与逝者相关的祭日:

1. 重要祭日:逝者每年的生日

2. 重要祭日:逝者每年的忌日

3. 头七:逝者去世后的第7天——相对重要

4. 二七:逝者去世后的第14天

5. 三七:逝者去世后的第20天——相对重要

6. 四七:逝者去世后的第28天

7. 逝者去世后的第1个月

8. 五七:逝者去世后的第35天

9. 六七:逝者去世后的第42天

10. 七七:逝者去世后的第49天——相对重要

11. 百日祭:逝者去世后的第100天

丧葬习俗讲究:

丧葬习俗讲究:

1. 指路:亲人离世,需要举行相关仪式”指路”。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举行相应活动,让逝者认为这个地方是没有灰尘,是享福的。

2. 丧服:逝者通常都穿白布衫、蓝裤。人们认为白色象征纯洁,蓝色是民族本色。布需要用平纹,不穿棉衣。子女亲手给逝者穿衣。逝者遗物,包括衣服、生活用品等,都要焚烧掉,不能遗留。

3. 停灵:在民间停灵时间,一般不要超过3天,然后在殡仪馆举行追悼及告别仪式。但部分地区,让当地的”先生″,根据逝者的生辰八字,测算合适的日子举行追悼仪式。

4. 出殡:过去出殡时,亲属披麻戴孝,灵车上遗体脚朝前。现在出殡有所不同,因殡葬改革,遗体需要火化。火化后,把逝者骨灰及碎骨装入布袋中,最后装入骨灰盒,一般是将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5. 死牲:过去习俗,死了人,根据穷富不同,都要死牲祭献,大至猪牛,小至鸡。逝者如年岁较髙,供品被视为福物,可以分给亲属。祭献的鸡,多留给帮忙送灵下葬的亲友出殡回来后食用。

6. 合葬:夫妻合葬的讲究,是男在左,女在右,蒙古族相反。若有小辈合葬一起,小辈则在西侧,长辈在东侧。部分地区,夫妻合葬如有一方先逝去下葬,另一方逝去下葬时,需要将者骨灰盒请出,见面祭拜后,再同时下葬。

7. 朝向:过去都是遗体土葬,朝向是南北竖向,现在骨灰盒是面南背北。也有部分地区参照过去习俗的南北竖向安葬,引用”百年好合”,代表永恒的安详。

8. 焚烧:传统习俗,是焚烧元宝、黄纸、纸质生活用品(如:汽车、房子、电视、空调等);

9. 服丧:古时的守孝习俗,近代更变为祭七(祭七:指的是头七至五七、或七七)。在家设置灵堂,祭百日和周年。服丧期间,需要穿素服,食素食。

传统祭祀日:

传统祭祀日:

1. 除夕:农历年三十 / 祭祖 / 重要

2. 开年祭祖:农历年初二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 上元节祭祖

4. 清明扫墓:公历4月5日 / 清明节 / 最重要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 祭祖

6.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 祭祖

7.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 祭祖 / 扫墓 / 最重要

8.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 上坟 / 祭祖

9. 冬至:公历12月22日或23日 / 祭祖 / 重要

10.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 祭祖

鄂西北丧礼流程

旧时,丧葬礼俗植根于古代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人死后要到阴间世界去生活,因而希望已亡故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幸福与安宁,并且保佑家人兴旺发达,为此尽可能对治丧和送葬大操大办,厚葬重殓,事死如事生,并求排场,民间俗称”办白事”。人们对丧葬礼所需竭尽全力,甚至倾家荡产,同时,丧葬礼俗仪规繁缛,贫富差异十分明显,成为富商大贾和官宦人家赌豪竞奢的一种形式。其传承轨迹,实际上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人们经济能力和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在传承过程中,由繁缛到简单、再由简单复归繁缛的发展过程,并根据自身需要,推衍了旧有的礼俗仪规。

【坟地】

士葬首先需要的是坟地,旧时,汉族多采用土葬,城市一般人家都有自己的祖坟,即私人墓地,坟地的选择是由阴阳先生根据八卦的阴阳五行释定“风水宝地” ,俗称”相阴宅” .那时,凡是能够买得起地的人家都尽可能购置坟地,为的是让自己的祖宗安生,民间普遍认为亡者以“入土为安” ,那些赤贫之家无力购地,死后多葬于荒郊,俗称为”君葬岗子”

埋葬的排列方法有二:一是一字葬;一是人字葬,一字葬即平面拉开,中间为家族之长即老大,左右分单双依次为老二、老三、老四、老五等。晚辈则排在第二行,次第如第一行;人字葬是一种金字塔形排列,第一排正中为族长,余者左右排列如一字葬,晚辈亦是排在下一层,以辈份下推。

【茶房】

人死,称”逝世”、”谢世” ,俗称”倒头”. “过去了”等等,人将死或死后,家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东门外的天后宫去请茶师傅,茶师傅是专门帮助人们料理红白喜事的人,也称”紫房”,旧时的天后宫内有一殿,专做茶房的办公室,内有几个负责人,各自带有几个徒弟,这些人专司并包揽了市内城市居民的红白事,按城区划分若干片,分别负责各片的红白事,只要接到死者家属来送信儿,就会根据地域分工马上工作,即通知杠房、棚捕,赁货铺,扎彩作乃至酒席处等相关行业为死者准备治丧用具,并进入死者家中帮助料理丧事,直至下葬为止。

【换装里】

茶房进入死者家的第一件事是为死者“换装裹”,即为死人换上寿衣,这时,要先为死者用酒精或清水沐浴,擦拭身体,绞脸,梳头(男性要剃头,只剃前不剃后,俗称“留后),修正遗客,最后换上寿衣,寿衣在档次现格上悬殊极大,一般的是有棉袄棉裤,外套长抱1件,男戴风帽或平顶瓜皮帽,女戴护白披肩的风帽,俗称”观音斗”。布袜浅鞋(鞋底或绣或画花图案),另有黄色硬胎元宝型、脚枕1个,不可少的为黄色褥单和紫色盖单,伯称“铺金盖银”,白布单又你”蒙脸被” ,稍好一些的寿衣是男装可套马褂,女装可着明朝服饰,外罩对襟大领氅衣。 “铺金着很” ,外加天蓝色或红色绣游龙戏风或八仙及饰有海水江芽,红日出水国案的被褥,俗称”海褥海被”。最高级者,只装袍外穿清装官氅补褂,戴清装官帽。女装在裙氅外套下帔,,戴风冠。寿衣的高低规格还在于原料做工,考究者多用上等绸料,图案多为”秀”、牡丹”. “仙鹤”龙园”等,并缀以珠宝,极尽豪华奢侈,凡外面套的袍、裙、下帔、鞋等寿衣都须到专门的寿衣店买现成的,而里面的衣搬都是自家缝制。

【停尸]

换好装裹后,要请画师为死者画像,用以布置灵堂,杠房人抬来”床板儿”,也就是灵床,亦称“逍遥床,将死者安置在床板儿上停灵,死者停灵要头对屋门,并在头前设一小供桌,点上焖灯,摆上水果.

【报丧】

尸体安放停当,家属要进行两方面的报丧仪式,一是在宅院门口站”门报儿”、“铭旌”,

悬挂”楮钱纸” ,立”幡杆” ;二是由孝子执“六子”(报丧帖子)到亲友家报丧.门报儿相当子告示,长约30厘米,宽约10厘米,白纸黑字,贴于宅院门口,上写有“怒报不周,或“怒不遍讣”四个大字,右下为“*宅之丧”四个小字。

【铭旌】

也叫”殃榜” (土语),常贴在门报儿旁边,一般用长幅布帛书写,也有的写在木牌(可到赁货铺租赁)上立于影壁前,木牌有木架,底都有座,牌子为约径80厘米、高160厘米的长方形,两边为云字头.铭旌上一般写有死者姓名、字、号、官职及生卒年月日,多由阴阳先生撰写,楮钱纸,是一种用白纸剪扎成的长条穗状纸钱,男性死者在纸穗末端剪成凸字形,女性则剪成凹字形,悬挂在门报儿下,但若是租赁别人房产,则只能竖于门框旁,不得悬挂。 楮钱纸是根据死者年龄一年一条纸钱,成殓完毕必须烧掉

【缝孝衣】

孝衣的穿戴规矩很多,如嫡亲子女、媳、孙、孙娘等为”重孝” ,内穿白粗布裤襟、白粗布腿带,外罩斜襟孝袍,再外面穿一袭对称无抽过膝搭伴,腰系孝带,孝子要戴一把抓平顶儒中外带麻冠,侧缀麻络,俗称”扎肚子” ,即“梁冠”,其上所用麻有单双得之分,若父母双亡则要用两根麻缠绕,女人则一律头戴用白布折成2寸宽的布带,围在头上脑后交叉,用白布裏铜钱以发卡卡住,下端搭至腰间,俗称”箍子” ,孝鞋是在普通鞋上罩上本白布,后跟缝红布条,俗称“孝子鞋” ,一般从梁冠和腰带上即可分辨亲疏关系,此外,从孝服的颜色和披麻的粗细也可分辨亲疏关系,嫡亲孝男孝女的孝服为本白色,女婿及其他非嫡亲的孝服为漂白色;孙子辈的要在孝服上戴红钱球,俗称缨儿”.孙子(女)戴在正中,而外孙(女)则戴在偏侧,以区分关系,此外,长子,长孙早夭或因故不在家,他们的孝帽则要置于供桌右角,对前来的吊唁者要给约四五尺白布一幅,谓之“址孝” .孝衣的缝制虽然简单,但讲究颇多,缝头在外,不包边,不钉扣子,以宽大为主,若父母双亡,用双线缝制,带子也得齐头;若只一方亡故,则要缝单线,帮子长细不齐。

【搭灵棚】

是在死者家庭院内,用木桩、苇席、杉篱等临时搭制的棚子(若在屋内,则称”灵堂” ),灵棚的样式大同小异,亡男搭正八字形,前宽24尺,后宽8尺,顶棚一律高12尺开天窗,两边摆屏风,上面画“游龙戏风”, “八仙过海”、 “老要戏顽童-等彩画。此外,灵棚四周用黑、白布做的花球装饰,两侧供挂挽联。

【扎彩】

扎彩是一种用纸和竹劈子扎制的随葬品.从事这一手工艺的作坊被称作“扎彩”,作其可根据需要扎制各种造型的扎彩,其中包括马、牛、车、练、箱、柜、金山、银山、童男、童女、开路鬼等。

扎彩的行当在20世纪50年代后曾一度消亡,从80年代始,这种风俗又悄然而至,扎彩的造型除仿传统外,又出现很多现代化用品的扎制,如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组合家具、沙发、汽车、洋房别墅应有尽有。

[成殓】

也称“入险” ,是将死者抬入棺木的仪式.一般在人死后第三天举行(若第三日不吉,便不计死亡当日,而视第四日为第三日),届时,死者的亲朋好友、侄男望女都前来与死者见上最后一面.入殓前的准备工作相当繁琐。

出殡前一天夜里,全家及亲友守灵不睡,谓之”伴宿”.从停灵到出殡的时间各家不同,一般依财力而定。最长的停灵于”七七”即49天后下葬;贫穷市民人家,入险后就择日清晨抬往坟地下葬,叫“起五更抬”。

出殡时间有早、晚两种,早殡在上午10点以前,目的是省钱;晚殡则在10点以后,要招待亲朋,摆设酒席饭菜,因此开销较大,一般能晾杠的家庭都出晚殡,出殡时间由阴阳生择定,出殡前一小时(通常在午时)要由武官主持祭门仪式,既请与自家有交谊且官职显赫有影响的武官站在茶房铺好的红地毯上,在门外大声吆喝一番,并在马路上朝门上看,放铁炮(后改鞭炮) 6响祭门,此时,僧、道通经,吹鼓手也随之在阴阳生指挥下奏乐,孝子跪于门里过道儿烧一张门神纸,武官祭门的目的是请门神爷放鬼魂出去,否则棺材动不了,鬼也出不去,武官祭门与文官点主一样受尊重,死者家属也要派专人用车接送,事毕同样送去一桌酒席致谢。

起灵前,要将棺木的材头钉钉死,钉时,孝子要喊“躲釘” ,死者家人要用扫帚、,细布等轻扫、经拭棺材,谓之”扫材主” ,这时茶房要让全家人高喊”留财”取谐音之吉,以祈求死者把财产,财运留传给后人, 起灵时要放辉炮,死者次子将架在棺材下的凳子踹翻,并用柴禾棒将事先备好的一小陶罐击碎,名日“摔劳盆” (现今是将瓷碗摔碎,越碎越好),留在家里的亲友,把贴在宅门口的门报儿撕下。

【烧七】

在死者倒头后直至出殡前,家人要每日早、午,晚3次焚香烧纸、祭奠,称之”早奠、午奠、晚奠”

朔望举行隆重祭奠,谓之“殷奠”。死者停灵期间,以七日为一期(七)按七诵经超度亡灵,并做家祭,焚化纸钱俗称“作七”,烧七时,闺女要”送箱子“烧包子”,箱子即扎彩,包子是用白纸叠成方形,用剪子剪成连缀不断的纸串,死者有几个闺女烧几个包子,而且每“七”每人都要增加。

“闺女上坟,娘家无人”,并非迷信,说破了古人心酸事

在我们国家的各种文化中都有这种类型,它既简单又流行,但却反映了我们的生活。也许当我们年轻时听老人讲话时,我们并不完全理解它的含义。但是当我长大后,我发现那里有很多可悲的事情。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闺女上坟,娘家无人”,大家知道他是何道理吗?

古代妇女基本上没有资格去坟墓和崇拜神圣的人。让出嫁的女儿去坟墓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除非母亲的家人是空的,才会允许女子来祭拜一下自己的父母。

在古代结婚之后,妇女交通不便。有时,在遇到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之后,很容易失去与自己房屋的联系。但是,与家人的联系自然减少了。多年后很容易找到您的婆婆,但在远古时代,这种迷信更加受人重视。

在确定他是否正确以及是否有意义之前,我们必须经过一些习认真的检验之后,上述成语,除了其历史依据外,没有任何意义,像这样的成语应该从人们的观念中消除。

“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

古代民间习俗非常讲究,虽然老一辈没有多少文化,但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人生阅历,却一直丰富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很多民间俗语不仅具有独特寓意,而且也蕴含了很多人生道理,至今都遵从这些传统和习俗。

“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其含义显而易见,意思就是说,宁愿将自己的房子借给别人办丧事,也不能借给他人当婚房。

自古以来婚丧嫁娶之事,都属于生活中的大事,所以老人们在这些事情上,都颇为讲究。但有一些所谓的讲究,却是蕴含了一定人生哲理。

说到这里有的人就有这样一个疑问,办丧事难免会让人觉得晦气,而且借房子给他人办丧事,总觉得会给自己带来霉运。然而办喜事也会让房子,增加几份喜庆之色。

那么为什么会有“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的说法?这句俗语又有怎样的深层含义呢?

一、宁可借屋停丧

这句俗语说出了民间办白事的习俗,过去如果有老人过世了,在民间就会称之为喜丧,所以就会放鞭炮通知乡亲们,随后准备办理丧葬事情。

办丧事的时候要在家门口设灵堂,棺材要停留几天才能下葬,方便外地的亲戚朋友前来吊唁。

死者如果在这个家族中有一定地位,那么丧葬就会办理的比较隆重。

由于农村都是小门小户,事宜也需要更大的场地。所以有的家庭就会和邻居商量,借用屋子摆放花圈、纸钱之类的物品,当然大多数邻居都不会拒绝,希望自己也能够献出微薄之力。

古代人都比较朴实,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也是寻常之事。

所以当邻居缺少场地办理丧葬事的时候,也会很高兴的提供房间或者院子,帮助邻居们完成这场丧葬仪式。毕竟这种需求也不是经常出现,邻居关系比较好,偶尔献出一份爱心也是应该的。

民间很多习俗都是经过几代的传承,逐渐演变成的民俗礼仪。虽然办丧事会让人心里忌讳,只要不将棺材停留在别人家房间里,就不会引起主人家的不快。

相反,人们却不喜欢将房子借给他人办喜事或生孩子。

这里面其实有很多说道,并且这些说道也很灵验。

二、不可借屋成双

在农村,很多人愿意献出一两间屋子,借给左邻右舍办丧事。但如果邻居办喜事或者生孩子,却不愿意将自己的房子借出去。

因为小夫妻新婚燕尔,新婚之夜在自家房里过,难免会让主人家感觉不舒服,心里也会觉得反感。

婚事虽然能让大家都高兴,但由于婚礼过程中的吃喝用具,难免会造成满地狼藉。小夫妻占用他人的房间举行婚礼,婚宴结束就去外地旅行,将婚宴留下一堆烂摊子甩给亲戚朋友,这种事也会让人心里不畅快。

生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产房是污秽之地,整个生产过程也被认为是不干净的。

虽然生产是新的生命开始,但是很多农村家庭都比较迷信,认为新的生命是灵魂的生死轮回,生产之前也可能会撞到鬼魂投胎,所以人们不愿意借房子给产妇生产。

结婚生子虽然是喜庆的事情,但是由于各种礼仪习俗等原因,人们都不愿意将房子腾出来,让给人们办喜事。

这既有一定的封建迷信想法,又表明了老百姓保守、淳朴的一面,所以这些俗语在民间仍然站得住脚。

“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并非纯粹属于迷信思想,只是人们心中对某一种事情看法不同。

随着现在科学的发展,为了传统的保守观念。比如在岳父岳母家做客的时候,夫妻睡在同一张床上,已经没有太多的禁忌。

“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啥意思?

在农村长大的朋友都知道,农村的风水习俗特别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看日子”,过程中一切事物都要以“吉祥、吉利”为主题,容不得半点马虎。这其中的门道有哪些呢?今天我们要分享给大家的是这样一句农村老话:“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啥意思?往下看:

农村老话:“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啥意思?

这句俗语讲的是在红白喜事以及祝寿时的一些忌讳,第一“喜不送伞”。所谓的喜是指订婚、结婚。这种情况下送礼不能送伞;“寿不送烟”。即主人家为人做寿,也就是过生日很忌讳送烟;最后一项是“丧不后补”,其它任何事情若没赶上所约定的日子还可补上,单单就是丧事不能后补,原因是所带礼物不允许。

久而久之,农村人都遵循着这句俗语中忌讳,避免出现寓意不好的事情,让大家心生不快。

这句农村老话有道理吗?看看大家怎么说?

是谐音不好的意思乃大忌讳也。

一,喜不送伞,喜事乃男女之间的结合也,如果送伞(散)不是分明盼望着他们离婚散伙吗?

二,寿不送烟,祝寿乃让做寿之人长寿福康,你去送烟(咽),不是咒他咽气吗?

三,丧不后补,丧事中你如果有特殊情况没有到场,在以后的交往中千万不要去补以前的亏欠。你一补亏欠,预示着让他们家再死一个人。

知道为什么了吗?这是社会上人交往中的大忌讳。弄得不好会好事变坏事,大大的伤害对方的心理情感。

婚不送伞(散),人家才结婚团聚,你却要人家散。寿不送钟(终),人家做寿是要添福增寿,长命百岁,你却给人家送终,都是不好的预兆。这是人们十分忌讳的事。

这话比较完整的说法就是,喜不送伞,寿不送钟,丧不后补。当然了,有的地方是寿不送烟,这意思都是差不多的,是诅咒别人的意思。中国人是比较好客,注重礼尚往来来维持亲朋好友间的感情。所以一般在这些重大的喜庆日子里,大家都会带上礼物来庆贺。如果送错礼物的话,主人家会以为你是来触碰霉头的,从而心里有膈应,以后生活如有不顺,都会把责任怪到送错礼那个人。

丧不后补之意是:丧事是指亡人下葬后表示丧事已办完。办完后是不能再隨礼的。如再随礼,是对白事之家不敬。意为还要办一次丧事。人与人之间切记。

丧不后补要分情况,如果当天因特殊情况没有来适人情,可以借助别的意情去拜访一下,给钱给礼物就别提亡人的事,只给活着的人,以表达自己的心意。

总结来看,这些都是老一辈留下来的习俗,现在很多都没这么忌讳了,喜欢抽烟的老人寿辰时,儿子、郎婿就投其所好,为其送上好点的香烟,老人也未必就不高兴,相反可能会喜不自禁。